柳冠中:讓工業設計真正融入全產業鏈
作者:來設計
2017-11-272017-11-27

柳冠中:清華美術學院責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榮譽副會長兼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和學術委員會主任。

記者:從工業設計的角度看,您如何評價當前我國的制造業?

柳冠中: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制造業的快速工業化獲得了很大成就,可是社會型“產業鏈”和“工業文化意識”并沒有在整個社會運行機制中積淀和成熟。可以說,我們還沒有完成“工業化”。

只有通過工業設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才有可能實現由“加工型工業”向“中國制造”,再向“中國創造”的轉變。

記者:是否可以理解為,工業設計當前發揮的作用還遠遠不夠。

柳冠中:當今的中國設計行業仍處于借鑒、模仿的階段,而中國的設計師仍未從“感官刺激”的迷思中跳出。

中國目前中小型企業占80%,且多靠資源、加工和銷售拉動,追求“眼球經濟”,缺少設計驅動型的企業。

記者:難道工業設計研究的不是更時尚的外觀、更酷的功能嗎?

柳冠中:為什么要先說外觀呢?外觀只是結果。

比如一個杯子,畫張飛的杯子或者畫林黛玉的杯子,龍形的杯子或者鳳形的杯子,黃金做的杯子還是其他材料做的杯子,你設計500年,仍然只是個杯子。

外觀是設計最淺的層次。而設計思考的是不同人在不同環境、不同時間、不同條件下解渴的工具和方式問題,這是設計師的思維。

人們去日本、德國買回來更高級的馬桶蓋,可是這樣的馬桶蓋,你坐上去腿照樣發麻、水照樣濺起來,對不對?

那我們現在就要做這樣的基礎研究:中國人的小腿到底多長?馬桶蓋為什么會壓迫腿部的血液循環?能不能讓壓力均攤開來?我們通過幾百人的采樣,然后分類,最后為馬桶蓋的形狀找到一個共同點。

這就是設計師要干的基礎性研究。有了這些基礎性研究,我們的工業設計才有可能是突破性創新。

記者:但基礎性研究與市場快速回報之間是不是有矛盾?

柳冠中:現在中國的設計公司多起來了,企業都在搞所謂新產品,一年出一萬個新產品,也不見得能使企業強起來。不深入研究需求,不靜下心來打好基礎,是走不遠的。

工業設計不是市場和技術的工具,它解決工業化社會分工帶來的制造和受眾需求以及社會各工種、各專業、各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從而以“生產關系”的角色優化工業化系統中各環節要素的合理匹配的創新,以提升社會生產的效率和生活的品質。

記者:當前中國工業設計是否遇到了更大的發展機遇?

柳冠中:黨的十九大提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工業設計將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工具。

設計師應走進企業和社會主戰場,讓工業設計真正融入全產業鏈,發掘需求、引導消費、創造市場。

文/記者 袁偉華